摘要:6月27-29日,來自全球微生態健康領域的科學家、臨床醫學專家、產業領袖匯聚在MIHC 2024(迪輔樂?微生態、免疫與健康學術會議)共議人類微生態健康的未來。在微生物急劇消失的當下,MIHC以跨國界、跨學科對話,探尋精準健康新領域的全球智慧和創新解決方案。
人體微生物組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但伴隨全球工業化進程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抗生素等殺菌劑的過度使用,人群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顯著降低,失去了許多對于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微生物。
MIHC匯集眾智 探索全球應對方案
6月27-29日,來自全球微生態健康領域的科學家、臨床醫學專家、產業領袖匯聚在MIHC 2024(迪輔樂®微生態、免疫與健康學術會議)共議人類微生態健康的未來。在微生物急劇消失的當下,MIHC以跨國界、跨學科對話,探尋精準健康新領域的全球智慧和創新解決方案。
迪輔樂聯合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腸道菌群分會,成立了腸道菌群科普教育基地,集科普教育、科研創新、人才培養于一體,整合雙方科研資源,推動科研成果交流與轉化。
從左至右依次為:迪輔樂生物醫學與科研事務執行董事陳美如女士、迪輔樂生物高級科研總監庾慶華教授、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腸道菌群分會會長劉雙江教授、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房中則教授
MIHC學術會議為中國內地的青年醫師提供了一個跨國跨學科學術交流的平臺。迪輔樂青年醫師科研支持計劃(YPRSP,總額壹億元)持續為入選課題提供科研經費,組建青年醫師科研聯盟(YPRA),共同推動中國本土微生態健康研究的深入發展。YPRSP 年度課題將獲得經費支持,激勵青年醫師持續開展相關領域的科研探索。
中國著名兒科醫學專家、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消化學副組長、迪輔樂YPRSP項目負責人許春娣教授
MIHC學術會議鏈接全球,以跨學科、跨地域對話,深度剖析微生態醫學解決方案的前沿動態與發展趨勢。19場學術演講,聚焦“消失的TA”與科學應對路徑;全球優秀專家學者,跨學科研討微生態健康管理的全新思路與無限可能;多場圓桌論壇和閉門會議,著眼健康新挑戰和微生態解決方案的創新視角;數十篇最新學術報告呈現該領域的研究進展,推動跨學科交流與思想碰撞。
消失的TA與人類健康
國際微生物領域的影響力人物、美國醫學院院士、羅格斯大學教授、全球暢銷書籍《消失的微生物》作者Prof. Martin Blaser,基于數十年的行業鉆研與前沿洞察,深入剖析工業化進程下微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嚴峻挑戰,他發出警告:人體健康所依賴的共生微生物正在消失。
當這種減少到達一定程度時,生態系統可能無法恢復其原有功能,人類的生存也將遭受不可逆轉的危機。馬丁教授以他發人深省的演講,從多樣性減少的原因及其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出發,提出了保護和恢復微生物多樣性的策略。
美國醫學院院士、羅格斯大學教授Prof. Martin Blaser
迪輔樂生物高級科研總監庾慶華教授,著眼“全球視角下腸道菌群的演變趨勢對未來兒童健康的影響”,揭示了在全球遭受新冠大流行的沖擊后,人類腸道菌群發生的重大改變和未來演變趨勢,影響人類健康的轉折點已經出現,而更精準科學的健康管理方式亟待催生。
迪輔樂生物高級科研總監庾慶華教授
消失的微生物,消失的人類健康。在這一議題下,來自南京醫科大學的劉星吟教授、天津醫科大學公衛學院的吳勍教授,聚焦腸道微生物,解析其對人類神經系統的影響和對代謝性疾病的重要干預作用。
圓桌論壇以跨學科、跨地域對話,重新審視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核心地位,在應對環境和健康的雙重挑戰下,這些微小生命體的作用不容輕視。
醫學的挑戰與微生物解決方案
就像任何生態系統一樣,我們的腸道很可能是一些關鍵物種的家園——它們對整個系統有著巨大的影響。可怕的是,它們的消失無法逆轉,健康隱患悄然逼近,醫學與科研首當其沖面臨巨大沖擊與挑戰。
在MIHC所構建的學術聯盟平臺上,集結了全球優秀的醫學與科研力量,科學有效的微生物解決方案具有廣泛共識。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陳津津教授,恒天然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Dr. Shalome Bassett,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兒科常務副主任張金萍教授,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副所長左濤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研究員劉瑞欣教授,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工業技術學院梁敏慈教授,從微生物多樣性缺失導致的腸道菌群結構性變化,到日益復雜的臨床診療環境,共同探討微生物在醫學領域的創新解決之道,將微生物學與現代醫學、人工智能相結合,構建更加精準的疾病診斷體系與健康管理方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陳津津教授
恒天然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Dr. Shalome Bassett
科研的應對策略與新發現
微生物世界的悄然變革,如同一場隱形的風暴,在這個前所未有的交叉路口,科研的探索與發現,將成為應對健康挑戰的破局關鍵。
羅格斯大學生物化學與微生物學教授Prof. Maria G Dominguez-Bello,迪輔樂微生物免疫代謝實驗室科研主管王杏雨博士,迪輔樂微生物免疫代謝實驗室研究員高天博士,森永乳業株式會社基礎研究所腸道微生態研究室室長小田卷俊孝博士,加拿大拉曼公司研發總監Dr. Stephane Bronner,諾和新元人類健康科學與創新高級總監Dr. Niklas Larsson,基于科研視角探尋應對策略,從全球合作共同守護微生物多樣性,到數據驅動下的微生態人工智能分析,每一步都在向著更精準的健康監測和干預邁進。
森永乳業株式會社基礎研究所腸道微生態研究室室長小田卷俊孝博士
加拿大拉曼公司研發總監Dr. Stephane Bronner
諾和新元人類健康科學與創新高級總監Dr. Niklas Larsson
腸道菌群的平衡直接關乎人類健康,科研正不斷探尋從失衡到平衡的科學路徑,以重構其多樣性,而新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明了人體微生態系統之于健康的無限可能,情緒健康與腸腦軸的新發現、腸道微生物多樣性與兒童生長速率的潛在關聯……這些發現不僅揭示了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深層聯結,更凸顯出跨學科合作在微生態科研中的核心推動力。
行業領導者的聯盟與洞見
面對菌群結構變化帶來的健康挑戰,基于科學循證的微生態產品更需要突破功效宣稱的約束,行業領導者們聚焦益生菌市場發展,共同探討全球健康管理的未來方向。
國際益生菌協會(IPA)執行董事George Paraskevakos,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教授,諾和新元全球B2B高級副總裁Linda Neckmar,SGS Nutrasource科學事務總監Dr. Stephanie Girard,ADM 微生物組產品技術平臺全球副總裁Mr. Antonio Martínez Descalzo,迪輔樂生物(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沈陽先生,從全球視角審視益生菌在可持續發展中的角色,聚焦產業發展現狀、法規挑戰和倫理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行業未來方向與挑戰,面對微生物消失的嚴峻現實和益生菌產業發展的監管滯后,我們不僅需要技術的突破,更需要法規的創新和商業倫理的堅守。
國際益生菌協會(IPA)執行董事George Paraskevakos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教授
諾和新元全球B2B高級副總裁Linda Neckmar
SGS Nutrasource科學事務總監Dr. Stephanie Girard
本次大會特邀毛萌教授、房中則教授、邵凌云教授、劉雙江教授、武慶斌教授、徐樨巍教授、王建設教授、劉煜教授、劉永鑫教授、寧康教授、孫嘉教授、王明幫教授、唐民皓教授、蔡美琴教授、胡永紅教授、張立實教授共同領銜會議主席團,憑借學者們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專業背景,為本次大會注入權威與專業力量,推動行業內的深度交流與學術創新。
MIHC是全球微生態健康領域的學術殿堂,是思想的碰撞場。在這里,我們見證了微生物消失帶來的可怕健康威脅,也見證了微生態健康領域科研探索的無限可能。我們期待健康管理方式的革新,也期待更多科研和學術力量在這里匯聚,共同創造人類健康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