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31日晚,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超短片單元召開,20部優秀的入圍作品在現場展映,每一部都各有特色,讓觀眾沉浸其中。最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的拍攝器材——它們全部都是用Vivo手機來進行拍攝的。
7月31日晚,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超短片單元召開,20部優秀的入圍作品在現場展映,每一部都各有特色,讓觀眾沉浸其中。最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的拍攝器材——它們全部都是用Vivo手機來進行拍攝的。
超短片《美神》的導演張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拍攝成本越來越低、越來越方便的時候,創意也就越來越多。”毫無疑問,手機為影像創作帶來的新的可能性。
手機電影已成時代潮流
這次的FIRST青年電影展上,手機拍攝創作成了熱門看點。面對記者們的熱烈提問,導演陳碩表示:“當下手機提供更容易進入的可能性。”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拿起手機隨時拍東西。所以自然度非常高,手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間。”
FIRST運營總監高一天也這么認為,他表示手機電影給即興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我們不是在塑造標準,也不是說手機電影是最好的。我們只是跟隨技術的迭代、互聯網的發展,創作人群和觀念的大量更新,不斷地去探索最好的形態,最后輸出高品質的內容。”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影”不再那么高不可攀,當人人口袋里都有一臺專業攝影機,創作也會更加開闊,手機電影創作比起傳統電影,更加不受限制,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創意靈感和電影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作此嘗試的不僅僅是業余愛好者,許多專業人士也開始試著用手機進行電影創作。
亞洲第一部手機拍攝的院線電影即將上映
這位導演叫廖明毅,接觸電影行業已經20年有余,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六弄咖啡館》的執行導演。
2019他執導的第一部長片《怪胎》,全程采用iPhone XS Max拍攝,這部電影一經問世,即火爆了2020年的夏天,不僅在韓國富川奇幻影展得到了新人獎,8月7日還將在臺灣一百多家院線上映。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亞洲第一部手機拍攝的院線電影。
廖明毅在采訪中表示:自己是1980年代出生的,那時候的電影主要是膠片藝術。20年后,電影攝影機卻變成了數位攝影機,后來又變成數位相機。短短幾十年,電影的變革就這么大,這也讓他產生了“電影究竟是什么”的思考。
后來,他便搗鼓起了手機攝影,但僅限于拍著玩兒,真正觸動他去嘗試“手機電影”的,是網上一部小女孩玩火車的影片。“那是用手機拍的,雖然很粗糙,但當年真的覺得很震撼,也讓我有想用手機拍電影的想法。”廖明毅說。他還嘗試過手機mv、手機短片等,都非常成功。
其實早在幾年前,手機電影就初露頭角。
2015 年,美國獨立電影《夜晚還年輕》成為了全球第一部iPhone電影....
2019年,Netflix原創電影《空中飛鳥》,采用iPhone 7 Plus拍攝……
電影從小眾走向大眾,形式從膠片變成手機,不變的是內核。
在FIRST青年電影展上,vivo品牌總監聶海波表示:技術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傳遞一種人文價值觀,“如果只把影像記錄下來,可能只是一些素材。而我們需要用作品來講話,就是通過影像向觀眾展示大到時代、小到自己的一些思考。”
FIRST青年電影展專注于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作品,希望給有能力的年輕人施展拳腳的“舞臺”。“我們愿意和vivo做一些非常有探索的事情。”FIRST青年電影展創始人宋文向記者表示。
手機拍攝,讓電影走近“大眾”
眾所周知,做電影是一件非常燒錢的事。不提昂貴的演員和場地費用,單單一部專業的電影機售價都是幾十萬起。這樣的成本,注定了“電影”只能是少部分人的戰場,并且絕對少不了資本的推動。這樣的高門檻,也讓電影拍攝與大眾脫離,想要接觸電影,只能去電影院。
但手機技術的進步打破了這個格局。它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生產者,創作出才華橫溢的作品。讓好的想法被更多的人看見。網絡的傳播,更是可以讓這些影像更好的展現出自己的價值。
誠然,目前的開放的網絡生態、較低的門檻也導致了大量低質量視頻和內容的泛濫,但隨著市場的日漸成熟,這一批內容生產者注定被淘汰,而優質的內容,無論以什么設備來呈現,都將大放異彩,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核心力量永遠是創意與實力。當工具不再是桎梏的時候,我們終將迎來人文的進步。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李雨桐